《苏州市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
为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《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》(工信厅信管〔2020〕8号)和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(工信部信管〔2020〕197号)、省工信厅《江苏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》(苏工信融合〔2020〕560号)以及苏州市《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年)》精神,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,加快全市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,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,结合本市实际,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 指导思想
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,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、更深程度、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,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,以全面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为主攻方向,围绕苏州市工业互联网“1-2-3-4-5”发展战略,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,以催化有效投入、拉动效益提升、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为手段,确立“工业互联网看苏州”新高度,形成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格局。
(二) 发展目标
紧紧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,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,着实夯实基础、提升载体、强化应用、深化服务和巩固生态等五项能力。到2023年,建成国内领先、功能完备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,实现5G网络全覆盖;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,建成国内领先、功能完备的工业互联网体系,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;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全覆盖,建成3-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;建设不少于1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,标识注册量、解析量和融合应用规模化增长;加快信息通信、数据集成分析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,突破一批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;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工业互联网安全解决方案,建立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。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 夯实基础能力
1. 加快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快部署5G、IPv6、边缘计算、北斗云平台、量子通信等新型网络设施,优化数据中心布局,开展新型网络环境下的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和管理机制研究,加快新一代通信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度应用。到2023年,建成5G基站3.7万个,完成全市5G网络全覆盖,基础电信企业IPv6改造升级全面完成,实现5G、IPv6等在工业企业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,在重点行业打造2-3个5G全连接工厂。
2. 加快企业内网改造升级。以提升高价值工业智能装备联网率和工业网络覆盖率为目标,加快部署窄带物联网(NB-IoT)、低功率物联网(LoRa)等,推动工业企业互联改造和产品服务互联升级。继续实施工业互联网“入车间、连设备”专项工程,持续开展“企企通”建设工作,全面推进高质量工业企业专网和车间局域网建设,加强生产各要素连接,实现生产设备广泛互联和数据流通。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、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,打造10个企业内网改造建设标杆。
3. 加快构建标识解析体系。积极推进区域及行业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和运营,率先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中开展标识解析试点应用,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。深度整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行业应用,推广标识解析在智能化产品追溯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供应链优化管理、设备健康管理与故障预测等领域应用,推动工业标识数据跨企业、跨行业、跨地区流通,运营模式、商业模式、盈利模式进一步清晰。到2023年,累计建设完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2个,标识注册数累计超过5亿,节点接入服务重点企业数超500家。
(二) 提升载体能力
1.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。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平台、特定行业/区域特色型平台、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型平台建设,构建多层次、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。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,在高端装备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、光伏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培育一批垂直行业平台,打通产业链上下游,形成以业务为纽带的平台推广模式。支持重点企业创建国家、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强化平台数字化支撑能力,发挥示范引领和产业集聚作用。引导重点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试验平台,提高核心技术、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能力。到2023年,培育若干国家级平台、一批省级重点行业特色平台,培育形成一批平台解决方案。
2. 推动实施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发展。支持工业企业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等联合打造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创新载体,加强对满足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研发。建立健全5G行业应用评测体系,挖掘典型工业应用场景,深化行业示范应用,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、互促共进、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。到2023年,创建国家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应用示范区,打造1个以上省级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公共服务平台,遴选10个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典型应用场景,培育50个示范应用企业。
3. 推进工业APP培育发展。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工业互联网化转型,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、应用软件、数据管理、虚拟仿真测试等工业软件。着力提升集成创新水平,形成一批面向特定工业场景和特定行业,具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智能软件。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,推进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运营管理等领域知识显性化、模型化和标准化,形成一批引领作用突出、示范应用性强的工业APP。组织各级企业技术中心、相关企业、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基础网络、平台、安全三大体系的关键技术攻关突破。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芯片、传感器、远程数据采集模块、智能测控模块、智能联网装备等核心硬件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,探索云网融合、确定性网络、IPv6分段路由(SRv6)等新技术部署。推动智能控制、智能传感、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集成创新,形成一系列具备联网、计算和功能优化的新型智能装备,推动工业互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。
(三)强化应用能力
1. 开展标杆工厂创建。支持企业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数据的应用,打造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、制造全流程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标杆工厂。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、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等制造业新模式,优化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内容,遴选一批市级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企业。到2023年,在细分行业领域培育打造 10 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,建设完成60家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,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20个典型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应用模式示范。
2.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计划。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、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,开发使用便捷、成本低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,加快中小企业工业设备联网和上云上平台步伐,实现研发、设计、采购、生产、运维、销售、物流、库存等业务在线协同。创新工业互联网、5G、人工智能和工业APP融合应用技术与模式,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、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,推广应用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,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,实现精益生产、敏捷制造、精细管理。到2023年,全市新增1万家上云企业,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创建1000家星级上云企业。
3. 推动新兴技术融合创新应用。深化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,推动新兴技术与平台应用集成,培育一批新兴技术融合创新项目。探索新兴技术在质量检测、预测性维护、智能排产、安全可信等细分场景的技术解决方案,形成成熟的典型应用模式和创新商业模式。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专项行动,提供企业应用诊断咨询、评估评测、供需对接等服务,推动平台在重点行业落地。到2023年,分类培育一批“工业互联网平台+数字孪生”、“工业互联网平台+大数据”、“工业互联网平台+人工智能”和“工业互联网平台+区块链”示范项目。
(四)深化服务能力
1. 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。依托全市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特色基地,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、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,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赋能平台,在电子信息、光通信、纺织、装备、模具等行业试点推广优质解决方案和赋能APP。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用平台,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,大力发展协同设计、协同制造、垂直电商、柔性供应链等新模式,降低新产品开发成本、缩短产品上市周期。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梳理,制定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技术评估,建立关键节点谱系图、技术路线图、重点企业库,实现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精准化培育。到2023年,重点打造产业链平台,赋能10个销售过百亿的细分行业,形成100个赋能APP,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图谱。
2. 精准构建应用服务体系。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数据采集、网络建设、工控安全等技术支撑服务商的合作,建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,促进供需精准对接,推广行业解决方案。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放云平台或成立独立云应用服务商,推动建设市级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,提升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协同、一体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。鼓励和支持先进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市(区)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,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。到2023年,培育发展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,形成1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。培育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,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。
3. 推动新一轮两化融合贯标。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本质贯标,助力企业打造两化融合新型能力,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。联手省、市优秀服务机构,推进省定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完成贯标任务,推动更多重点企业通过贯标评定。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宣传推广、现场交流、服务对接、咨询诊断、人员培训等活动,同步提升两化融合贯标“质”和“量”。
(五)巩固生态能力
1. 加强生态圈建设。充分发挥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功能和作用,放大联盟的资源汇聚和倍增效应,深入开展行业交流,推动企业跨领域、跨行业的沟通与协作,带动全市工业互联产业发展。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产品制造、平台服务、工业软件等领域骨干企业,建设具有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,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和产业群。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培训,推广标杆示范建设优秀案例,提供创新孵化服务。构建政府、联盟、企业等多层次沟通机制,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分享。
2. 加强区域合作。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,开展区域合作交流,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,在政策互惠共享、需求对接、企业协同上云等方面与科创走廊城市区域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协同发展。鼓励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投资落户,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与高校、大院大所等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应用创新。推荐本地优秀企业申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专业服务商,以及标杆工厂和标杆园区,发挥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跨区域协同作用,增强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带动作用。
3. 加强安全保障。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,确保关键基础设施、工业数据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,推进网络安全管理、公共信息系统保护等,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南,出台实施细则、行业规范、技术标准,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,共建安全有序、互利共赢的网络空间生态系统。培育工控安全试点示范企业,支持工控安全监测平台、服务平台、创新平台建设。支持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,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、工业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,不断提升设备、网络、控制、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充分发挥苏州市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作用,推动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,加快制定出台相关实施细则。优化完善顶层设计,明确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。指导和协调各地区、各部门开展工作,凝聚各级各部门力量,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,统筹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。各市(区)政府创新工作方法,加快组织推进,确保各项任务按照进度及时落实完成。
(二)强化政策支持
加强对工业互联网的金融和资金支持,引导金融资本向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流动,围绕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特色基地创建、企业上云、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应用等重点方向实施精准扶持。鼓励各市(区)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,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,实现市、区两级政策联动支持,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体系,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作用,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。
(三)促进产融合作
积极拓宽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融资渠道,推动市、县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,大力引导金融机构、社会资本等支持全市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。搭建银行与企业交流平台和对接合作机制,为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提供精准信贷扶持。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,发挥苏州投贷联动引导基金作用,为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股权、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,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商上市融资。
(四)推进人才建设
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,组织工业信息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,搭建新理念学习平台、新技术交流平台、新模式合作平台,宣贯国家、省、市工业互联网政策,更新发展理念。引入国内顶级高校院所和专业培训机构,建设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基地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,为全市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。